行業資訊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可以在哪些區域進行?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區域選擇以“問題導向、需求迫切、政策適配、群眾自愿”為核心原則,重點聚焦土地利用矛盾突出、鄉村功能退化、發展動能不足的區域,需同時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含“三區三線”管控要求)及地方鄉村振興戰略布局。以下是具體可開展整治的重點區域類型及適配場景:
一、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類區域
核心問題:耕地碎片化、質量等級低、配套設施落后,“非糧化”“非農化”隱患突出。
適配場景:
耕地連片度低(如單塊耕地面積<5畝,碎片化率>30%)的區域,如南方丘陵地區的“巴掌田”“碎米田”、北方平原的“插花地”;土壤質量退化(如酸化、鹽堿化、有機質含量<1.5%)的區域,如東北黑土區退化耕地、南方紅壤區酸化耕地;農田基礎設施薄弱(如灌溉覆蓋率<50%、機耕路硬化率<40%)的區域,無法滿足規模化、機械化種植需求。
整治方向:通過土地平整、權屬調整、土壤改良、灌排設施建設,打造“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的高標準農田,提升耕地數量與質量。
二、村莊建設與環境優化類區域
核心問題:“空心村”現象嚴重、宅基地閑置、村莊布局無序、公共服務缺失。
適配場景:
空心村占比高(如閑置宅基地面積>村莊建設用地總面積20%、戶籍人口空心化率>30%)的村莊;村莊布局分散(如自然村數量>5個/行政村、人均建設用地>150㎡),“散、亂、擠”問題突出的區域;公共服務設施匱乏(如缺乏村衛生室、文化活動中心、便民超市)或布局不合理的村莊,難以滿足村民日常需求。
整治方向:通過宅基地退出、閑置建設用地復墾、村莊布局優化(如“縮村并點”“中心村集聚”),配套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實現“村莊整潔、功能齊全、宜居宜業”。
三、生態修復與系統治理類區域
核心問題:生態系統退化、環境污染嚴重,“山水林田湖草沙”割裂。
適配場景:
水土流失嚴重(如侵蝕模數>2000t/km2·a)的區域,如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南方紅壤區崩崗侵蝕區;河道/湖泊淤積、水質惡化(如劣Ⅴ類水體占比>15%)的水網區域;林地退化(如疏林地、灌木林地占比>40%)或礦山廢棄地(如采礦塌陷區、尾礦庫)分布的區域;農業面源污染突出(如農藥化肥利用率<35%、畜禽糞污資源化率<60%)的農業產區。
整治方向:通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修復(如河道清淤、坡耕地還林、礦山復綠)、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恢復生態系統功能。
四、產業融合與鄉村發展類區域
核心問題:土地資源分散、產業同質化、農民增收乏力。
適配場景:
具有特色資源稟賦(如優質耕地、生態景觀、非遺文化)但未整合利用的區域,如茶葉主產區的零散茶園、旅游景區周邊的分散民宿;產業基礎薄弱(如農產品加工轉化率<30%、鄉村旅游收入占比<10%)的村莊;集體經濟空殼(如年收入<10萬元/村)的區域,需通過土地整治盤活資源激活集體經濟。
整治方向:通過土地整合(如集中流轉耕地、盤活閑置建設用地),發展“土地整治+現代農業”“土地整治+鄉村旅游”“土地整治+農產品加工”等模式,實現“以地生財、以業富民”。
五、城鄉融合發展類區域
核心問題:靠近城鎮的鄉村“半城市化”,土地利用效率低,城鄉要素流動不暢。
適配場景:
位于城鎮開發邊界外圍(如距離縣城/中心鎮<10公里)的村莊,承接城鎮功能外溢需求;集體建設用地閑置(如廢棄鄉鎮企業用地、舊廠房)的區域,可盤活用于發展鄉村產業或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需配套城鎮公共服務(如物流園區、養老基地)的區域,通過整治整合土地資源保障項目落地。
整治方向:通過村莊整治、集體建設用地整合,實現“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如城鎮資本下鄉、農村勞動力進城),推動城鄉一體化。
六、特殊需求類區域
核心問題:因歷史或突發情況導致土地利用異常,需通過整治修復或優化。
適配場景:
傳統村落(納入國家/省級名錄):需兼顧保護與發展,整治中保留歷史風貌,優化內部布局;災后重建區(如洪澇、滑坡等自然災害后的區域):通過土地整治恢復生產生活條件;邊疆或民族地區:結合鄉村振興與民族團結,通過整治改善生產生活環境,促進區域發展。
?? 禁止或限制開展整治的區域
需嚴格遵守“三線管控”要求,以下區域原則上不得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或在嚴格論證下局部微調):
生態保護紅線核心區: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水源地一級保護區;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的核心地塊:如優質高產糧田,嚴禁調整為非耕地;地質災害高風險區:如滑坡、泥石流易發區,需先治理災害再考慮整治;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核心保護范圍:嚴禁破壞歷史格局與建筑風貌。
總結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區域選擇,本質是**“哪里有問題,就整治哪里;哪里有需求,就支持哪里”**。其核心目標是通過系統治理,將“問題區域”轉化為“發展優勢區域”——既守牢耕地、生態、文化底線,又激活鄉村產業、人居、治理的活力。
例如:
浙江嘉興的平原水鄉:針對耕地碎片化,開展“農田連片整治”,打造萬畝高標準農田;貴州畢節的烏蒙山區:針對生態退化+貧困問題,實施“生態修復+特色經果林”整治,實現“治山+增收”;江蘇蘇州的城郊村莊:針對城鄉融合需求,整治閑置建設用地發展文創產業,吸引年輕人返鄉創業。
(注:具體區域需結合當地國土空間規劃、村莊規劃及試點政策確定,各省可因地制宜細化標準。)
更多相關信息 還可關注中鐵城際公眾號矩陣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