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資訊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生態保護修復全解析:從問題診斷到系統治理的實戰指南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中的生態保護修復是實現“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系統治理的關鍵環節,旨在修復受損生態環境、提升生態系統功能、協調人地關系,最終實現“生態美”與“百姓富”的有機統一。以下是基于政策要求、技術規范及實踐案例的系統梳理:
一、生態保護修復的核心目標
修復受損生態:針對整治區域內水土流失、土壤污染、植被退化、濕地萎縮等問題,恢復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提升生態韌性:通過系統治理增強生態系統抗干擾能力(如抗旱、防洪、固碳),助力“雙碳”目標實現。促進人地和諧:平衡土地開發利用與生態保護,避免“重開發、輕修復”,推動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協同。
二、主要生態問題診斷
整治前需精準識別生態問題,為修復提供靶向目標。常見問題包括:
水生態退化:河道淤積、黑臭水體、濕地萎縮、岸線硬化(如農村河道被填埋用于擴田)。土壤污染:工業遺留的重金屬污染、農業面源污染(化肥農藥殘留)、礦區土壤酸化。林草退化:過度砍伐導致的疏林地、荒山、石漠化土地(如南方紅壤區石漠化)。生物多樣性下降:農田開發導致棲息地碎片化,傳統物種(如蛙類、鳥類)減少。地質災害隱患:坡耕地滑坡、泥石流風險(如西南山區)。
三、生態保護修復技術體系
根據不同生態問題,采用“自然恢復為主、人工干預為輔”的技術路線,涵蓋以下核心手段:
1. 水生態修復技術
河道綜合治理:清淤疏浚(清除淤泥、垃圾)、生態護岸(采用石籠、植草磚替代混凝土硬化)、恢復自然蜿蜒岸線(如浙江某河道整治后魚類種類增加30%)。濕地修復:建設人工濕地(如潛流濕地、表面流濕地)凈化污水;恢復退化濕地(如退塘還濕、退田還湖),提升水體自凈能力。水系連通:打通斷流河道、修復灌溉渠系,構建“河-塘-溝-渠”聯網的水生態系統。
2. 土壤污染修復技術
物理修復:換土法(移除污染土層,填充清潔土)、熱脫附(高溫加熱去除揮發性污染物)。化學修復:淋洗法(用化學溶劑溶解污染物)、氧化還原(投加藥劑分解重金屬)。生物修復:植物修復(種植超富集植物吸收重金屬,如蜈蚣草吸收砷)、微生物修復(接種功能菌降解有機物)。農藝調控:增施有機肥、種植綠肥(如紫云英)提升土壤有機質,降低污染物活性。
3. 林草生態修復技術
植被恢復:在疏林地補植鄉土樹種(如松樹、櫟類),在荒山種植灌木(如刺槐、紫穗槐);石漠化區采用“封山育林+人工補植”模式。水土保持:坡耕地實施“坡改梯”(修建水平梯田),配套種植水土保持林(如馬尾松)和經濟林(如油茶),減少泥沙流失。生態系統提升:在農田周邊建設生態廊道(如保留田埂雜草、種植灌木帶),為野生動物提供遷徙通道。
4. 生物多樣性保護技術
棲息地修復:保留整治區域的池塘、林地、草甸等自然斑塊,避免過度平整;建設“小微濕地”“昆蟲旅館”等微型生境。物種保護:禁止捕獵野生動物,種植本土蜜源植物(如紫花苜蓿)吸引傳粉昆蟲;在傳統村落周邊劃定“古樹名木保護小區”。
5. 地質災害防治技術
工程治理:滑坡體采用抗滑樁、擋土墻固定;泥石流溝修建攔砂壩、排導槽。生態防治:在坡面種植深根性灌木(如刺槐)固定土壤,減少地表徑流沖刷。
四、生態保護修復的重點任務
結合全域土地整治的全要素要求,生態修復需聚焦以下核心區域與任務:
1. 重點生態功能區修復
水源保護區:禁止在保護區內開展種植、養殖等開發活動,修復濕地與森林植被,保障飲用水源安全。自然保護地:嚴格保護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區域,禁止開墾、采礦等破壞行為;對輕度受損區域實施生態修復(如補植珍稀植物)。
2. 農業面源污染治理
推廣“生態溝渠+生態塘”系統,攔截農田徑流中的氮磷污染物;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肥替代”,減少化肥使用量(如江蘇某地化肥用量下降25%);規?;B殖場配套建設沼氣工程或有機肥加工設施,實現糞污資源化利用。
3. 礦山與工業遺址生態修復
對廢棄礦山實施“礦山復綠”(如臺階式覆土綠化、掛網噴播);工業遺址(如舊廠房)轉型為生態公園或文創基地,同步修復周邊土壤與水體。
4. 鄉村生態景觀提升
結合村莊規劃,建設“生態景觀帶”(如沿河道種植景觀樹、村莊周邊打造花海);保留傳統農耕景觀(如梯田、古橋、曬秋場景),避免“千村一面”的城市化改造。
五、生態保護修復的實施路徑
生態修復需與土地整治其他任務(如農用地整理、建設用地整理)協同推進,具體路徑如下:
1. “整體規劃+分區治理”
以國土空間規劃為引領,編制生態修復專項方案,明確修復范圍、目標與技術路線;按生態問題類型劃分“重點治理區”(如水土流失區)、“一般修復區”(如輕度污染農田)和“保護保留區”(如自然保護地),分類施策。
2. “自然恢復+人工輔助”結合
對生態功能輕度退化區域(如撂荒草地),優先采用自然恢復(禁牧、禁墾),依靠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恢復;對重度退化區域(如重金屬污染耕地、石漠化山地),采用人工修復(土壤改良、植被重建)加速恢復進程。
3. “系統治理+長效管護”
統籌“田、水、林、田、村”要素,避免單一要素修復導致的生態沖突(如過度平整耕地破壞農田生態);建立“誰修復、誰管護”機制,明確修復后的生態用地管護主體(如村集體、專業公司),通過購買服務、設立公益崗位等方式落實日常維護。
六、保障機制與政策支持
生態保護修復需強化制度與資金保障,確??沙掷m實施:
1. 政策保障
嚴格落實“三線一單”(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環境準入負面清單),禁止在生態保護紅線內開展與生態保護無關的開發活動;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對因生態修復限制發展的區域給予財政轉移支付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收益(如碳匯交易、水權交易)。
2. 資金籌措
整合財政資金(如中央農村環境整治資金、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工程資金);探索市場化融資(如發行綠色債券、引入生態修復專項基金);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如“生態修復+產業開發”模式,通過產業收益反哺修復成本)。
3. 科技支撐
應用衛星遙感、無人機監測等技術,動態評估生態修復效果;推廣生態修復新技術(如微生物菌劑、生態混凝土),提升修復效率。
4. 公眾參與
充分征求村民對生態修復的意見(如是否保留古樹、修復方案是否影響生產);引導村民參與生態管護(如擔任護林員、河道巡查員),通過“以工代賑”增加收入。
七、典型案例
浙江安吉“礦山變青山”:對廢棄礦山實施“覆土+綠化+景觀打造”,修復后成為網紅打卡點,帶動鄉村旅游年增收超2000萬元。云南元陽哈尼梯田“生態保水”:通過修復古灌溉渠系、保留梯田周邊森林,維持“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構的生態系統,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江西贛州“稀土礦區復綠”:采用“客土噴播+植被恢復”技術,修復廢棄稀土礦區5000畝,土壤重金屬含量下降60%,植被覆蓋率從15%提升至80%。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中的生態保護修復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理念,通過精準診斷問題、科學選用技術、強化多方協同,最終實現“生態得保護、發展得空間、群眾得實惠”的多贏局面,為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堅實支撐。
更多相關信息 還可關注中鐵城際公眾號矩陣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