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實施方案的工作流程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實施方案的工作流程需遵循“規劃引領、系統統籌、分級管理、全程監管”原則,結合國家政策要求與地方實踐,一般分為以下六個階段,具體流程及核心要點如下:
一、前期準備與潛力評估階段
區域劃定與基礎調查
實施單元劃分:以鄉鎮或跨鄉鎮為單元(優先選擇整治需求迫切、群眾基礎好的區域),通過國土變更調查、土壤質量評估、生態本底分析等,識別耕地碎片化、建設用地低效等問題。
負面清單篩查:排除違背農民意愿、破壞生態紅線、變相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等情形,確保整治方向合規。
潛力分析與目標確定
多維度潛力評估:包括農用地整治潛力(耕地集中連片)、建設用地整理潛力(低效用地盤活)、生態修復潛力(水土流失治理)等。
目標量化:明確新增耕地面積(不低于原耕地5%)、建設用地減少量、生態修復面積等核心指標。
二、方案編制與審批階段
實施方案編制
內容框架:涵蓋整治目標、子項目清單(農用地整理、建設用地復墾、生態修復等)、資金平衡方案、權屬調整計劃、實施時序等。
規劃銜接:與國土空間規劃、“三區三線”調整方案同步編制,確保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布局優化符合管控要求。
合規審查與審批
省級聯合審查:組織專家對實施方案的科學性、合規性(如耕地占補平衡、生態保護)進行論證,重點審查永久基本農田調整是否超5%。
市級初審:市級自然資源部門對涉及“三區三線”調整的內容進行論證,形成一致性意見后報省級審批。
三、項目立項與資金籌措階段
子項目立項
分類立項:農用地整理(高標準農田建設)、建設用地整理(宅基地復墾)、生態修復(河道治理)等子項目分別立項,鼓勵整體打包審批。
投融資模式:采用“投資人+EPC”“PPP”或財政獎補模式,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如河南自然資源投資集團投資5.4億元整治農田)。
資金保障
多元籌資:整合中央財政獎補、地方配套資金、政策性貸款(如國開行低息貸款)、社會資本等,確保資金覆蓋工程成本。
資金監管:設立專項賬戶,嚴格審計,防止挪用。
四、項目實施與過程監管階段
子項目實施
分類推進:農用地整理優先實施補充耕地項目,建設用地整理同步開展拆舊復墾,生態修復注重生物多樣性保護。
施工管理:執行項目法人制、招投標制、監理制,定期開展進度檢查與質量抽檢。
權屬調整與公眾參與
土地流轉與登記:通過互換并地、土地托管等方式集中耕地,完成地籍調查和不動產登記,保障農民權益。
全程公眾參與:組織村民會議表決重大事項(如土地調整方案),公示意見并處理異議。
監測監管
動態監測: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巡查等技術,實時監控工程進度、耕地“非糧化”及生態修復成效。
問題整改:對違規調整永久基本農田、破壞生態等行為及時叫停并問責。
五、驗收與評估階段
子項目驗收
行業驗收:農業農村部門驗收高標準農田質量,自然資源部門核查新增耕地實測數據,確保“可實測、可追溯”。
數據匯交:更新全國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系統,納入永久基本農田數據庫。
整體驗收與績效評價
綜合審查:核查任務完成率(如耕地增加量、建設用地減少量)、資金使用合規性、檔案完整性。
成效評估:省級對整治效果(如耕地質量提升、生態改善)評分,不合格項目限期整改。
六、后期管護與成果應用階段
工程管護
責任落實:簽訂3年以上管護協議,明確農田水利設施、生態修復工程的維護主體(村集體或專業公司)。
動態維護:定期巡查并修復損毀設施,確保長期發揮效益。
指標交易與收益分配
建設用地指標入市:節余指標可在省域內交易,收益反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振興。
資金平衡:政府獎補與社會資本收益分成并行,支持鄉村產業導入(如鄉村旅游、現代農業)。
關鍵政策銜接與風險防控
“三區三線”管控:涉及永久基本農田調整的,需同步更新全國國土空間規劃數據庫,確保布局優化符合管控要求。
負面清單管理:嚴禁未批先建、破壞古樹名木、突破生態保護紅線等行為。
資金使用規范:嚴禁挪用專項資金,確保專款專用。
典型案例參考
河南遂平縣:通過“小田并大田”整合36萬畝耕地,吸引社會資本5.4億元,新增耕地用于糧食生產。
廈門市從化區:實施“林耕置換”和“小田變大田”,優化永久基本農田布局,同步發展現代農業。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實施方案的工作流程需以**“全要素整合、全流程管控、全主體參與”**為核心,通過科學規劃、嚴格審批、規范實施和長效管護,實現耕地保護、生態修復與鄉村振興的協同推進。具體實施中需結合地方資源稟賦和政策要求,靈活調整實施路徑,確保項目可持續性。
更多相關信息 還可關注中鐵城際公眾號矩陣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